「不是滑臉書,是滑真的書。」
這是俊德家的日常風景。當大部分的家庭還在為孩子沉迷手機而頭痛時,他家的兩個女兒卻主動拿起書本,甚至還會跟AI當同學,一起解數學題。
更讓人意外的是,俊德說:「我不太在意孩子的成績。」
但他的女兒們,一個國一、一個國三,成績都不錯,學習態度也很主動。沒有補習班的填鴨式教育,沒有父母的緊迫盯人,這些孩子怎麼反而學得更好?
在這次的爸媽線上講座對談中,我觀察到:「那些看起來很放鬆的家庭,往往有一些不太一樣的做法。」
放下控制,孩子反而更主動了
很多父母會問:「孩子不愛讀書怎麼辦?」 他的回答很有意思:「與其擔心孩子不愛讀書,不如想想怎麼讓孩子愛上學習。」 俊德發現,當父母放下過度的控制,孩子反而會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
他不限制女兒看漫畫,甚至鼓勵她們從漫畫開始培養閱讀習慣。
「現在很多漫畫都是知識系的,有談歷史的、有談科學的。透過圖畫學習比較輕鬆,為什麼要限制?」
更重要的是,他接受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大女兒喜歡用說的、不怕權威,會直接約老師去教會;小女兒喜歡刷題,從國一就開始準備會考。
「每個孩子的特質都不一樣。找到他們的天性,然後去支持,我覺得都是好的。」
這種「管得少」的智慧,其實來自一個更深層的轉念:與其花力氣改變孩子,不如改變孩子身邊的環境。
為什麼圖書館比家裡好用一百倍?
俊德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把孩子丟到圖書館,比在家裡叮嚀一百遍都有效。
「家裡誘惑太大了。電視、零食、床鋪,每個都會讓孩子分心。但在圖書館,基本上大家都在讀書,孩子自然就被這個氛圍影響。」
他們家最常去的就是附近的圖書館。週末帶孩子去,平日如果圖書館關得早,就找開放到九點的大學圖書館。
但有個重要細節:大人也要一起去,也要真的在讀書。
「你不能把孩子丟在圖書館,自己在旁邊滑手機。孩子很敏感,他們會感覺得出來你是不是真心的。」
如果真的沒辦法去圖書館怎麼辦?建議在家裡準備一張乾淨的桌子,最好在客廳,不要在房間。「房間離床太近,誘惑太高。」
環境的力量比我們想像的更強大。當我們不再依賴孩子的意志力,而是用環境來支持他們的好習慣,學習就變得輕鬆多了。
AI當家教:比補習更好的選擇
當大家還在擔心 AI 會不會取代教育時,俊德已經開始讓女兒跟 AI 當同學了。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小女兒在補習班跟不上進度,回家後向爸爸求助。俊德發現,與其花大錢請家教,不如教女兒學會跟 AI 協作。
他也分享應對考試的秘訣,就是讓小孩直接從刷題目開始!
「我把國中數學題目截圖餵給 AI ,設定它是國中程度的老師,用最簡單的方式教導。」
AI不只給答案,還會解釋方法。比如判斷 3 的倍數,AI 告訴她:「只要把各個數字加起來,總和是3的倍數,那這個數就是 3 的倍數。」
更棒的是,女兒開始學會「舉一反三」。她問AI:「那 5 的倍數也是這樣算嗎?」AI 回答:「問得很好,但答案不是。5 的倍數要看最後一位數是 0 或 5 。」
最後AI還整理出一張「常見倍數判斷技巧表」,讓她一次學會 2、3、4、5、11 的倍數判斷方法。
「一個AI帳號一個月 600 塊,全家都可以用。比請家教划算太多了。」俊德笑著說。
但他也提醒,AI 有時會出錯,一定要對答案。「要教孩子成為 AI 的合作夥伴,而不是完全依賴它。」
重點不是技術,而是培養孩子「問對問題」的能力。在 AI 時代,會問問題比會背答案重要太多了。
讓孩子從「看」變成「做」
很多家長會問:「孩子願意看書了,但怎麼讓他們更進一步輸出?」
俊德的答案是:讓孩子從知識的「消費者」變成「創造者」。
他鼓勵女兒們投稿比賽。一開始標準很低:「只要有頭有尾,我就給你獎金。」這讓孩子願意開始動筆,體驗「當作家」的感覺。
後來,其中一個女兒對文字產生興趣,開始參加朗讀比賽,甚至拿到全國第一名,代表台灣參加國際比賽。
「不是每個孩子都要走文學路線,重點是讓他們體驗『被看見』的成就感。」
除了寫作,他也鼓勵孩子考證照。國三會考完,父女倆正在討論要挑戰哪些線上軟體證照或語言證照。
這種「產出思維」的威力在於:當孩子開始創造,他們就會主動去尋找需要的知識。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為了完成目標的主動探索。
當孩子考差了,我們可以這樣做
即使是這麼放鬆的家庭,孩子還是會遇到挫折。俊德的小女兒曾經數學考不及格,「她超難過,說從小一到現在從來沒看過不及格的數字。」
這時候,俊德沒有責備,也沒有急著找補習班。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陪伴孩子的情緒。
「先讓她知道,考不好不代表她不夠好。然後我們一起想辦法。」
他們把考卷拿回來,一題一題找答案。遇到不會的,就跟 AI 討論。「不是要她馬上進步,而是把每個不懂的地方搞懂。」
更重要的是心態:「成績只是現階段的評估,不是孩子的全部。沒搞懂沒關係,回來把它搞懂就好。」
俊德相信,學會解決問題的過程,比拿高分更重要。「這些能力是他們一輩子都帶得走的。」
當父母不再把成績當作衡量孩子的標準,而且願意去了解孩子哪些地方還沒學懂,反而能幫助孩子更專心面對學習本身。
青春期風暴?讓孩子願意聊天的秘訣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世界,很多父母發現,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分享心事。
俊德觀察到一個關鍵:「讓孩子覺得跟你聊天很安全。」
怎麼做?他的原則是:「不否定,不直接給建議,透過提問尊重他們的觀點。」
有個細節很重要:不要一直問「為什麼」。
「為什麼會有點像質疑,孩子會有壓力。大人如果被一直問為什麼,也會不舒服啊。」
還有一個小動作很關鍵:當孩子想找你聊天時,先把手機放下。
「這個動作告訴孩子:你比我手機裡的東西重要。如果真的在忙,也要認真回應,告訴他們等等再聊。」
俊德還分享了處理青春期戀愛話題的方法:不是直接禁止,而是引導孩子思考後果。
「我會問:『如果現在談戀愛會發生什麼事?』讓他們自己想。當理性腦回來,戀愛腦就會消失。」
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真正看見他們、理解他們的父母。
破解「我沒有天賦」的魔咒
講座中有爸媽問到:「我要怎麼知道小孩的天賦在哪?」
俊德的回答很有意思,他不相信天賦論:「我覺得所有想要的能力都可以透過後天訓練。」
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身為內向者,本來不太可能面對鏡頭、拿麥克風,但現在工作每天都要到企業講課。
「我比較鼓勵孩子多元學習,不要限縮。如果你羨慕某個人會寫作、會唱歌、會畫畫,那就去試試看。」
科學也支持這個觀點。《刻意練習》這本書提到,連以前認為是天賦的「絕對音感」,都可以透過訓練獲得。
重點是用「還不會」取代「不會」。這個小小的字詞改變,卻能帶來巨大的心態轉換,這就是成長思維。
「不會只是現在的狀態,不是永遠的限制。」
當我們停止用天賦為孩子設限,他們就能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不要為了考試,犧牲孩子的自學力
在對談中後面我跟一個美國媽媽閒聊,我也提到一個有趣的觀察:自學生上大學後,表現往往比一般學生更好。
為什麼?因為他們保持了主動學習的能力。
「一般高中畢業的學生,習慣被動接受。但自學的孩子要自己找答案、自己規劃學習。」
他的朋友是大學系主任的太太,曾經告訴他:「我先生覺得他們系上最好的學生,都是在家自學的學生。」
這些孩子有什麼共同特質?他們會主動做研究、查資料,面對分組作業時,不會等著別人分配工作。
「當別的同學還在享受『沒人管』的大學生活時,這些孩子已經知道怎麼管理自己、怎麼學習了。」
就像我跟俊德在講座中談到的,未來的世界需要的是會思考的人,不是會考試的人。
「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
看起來「很愛玩」的孩子,其實是在玩中學、學中玩。他們保持了對世界的好奇心,也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給每個努力的爸媽
做父母真的不容易。我們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但有時候越努力,反而越焦慮。
俊德的分享告訴我們:也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控制,而是更多的信任。
就像玩轉的教學心法「You Can Do It!」一樣,當我們信任孩子想要變好,也有能力變好。信任環境的力量,信任時間的累積,信任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
如果你也想開始改變,這裡有三個可以立刻嘗試的小行動:
- 這週帶孩子去一次圖書館,自己也挑本書:不用待很久,一小時也好。重點是讓孩子感受那個環境,也讓他們看到你也在學習。
- 下載孩子在玩的遊戲,試著了解他的世界:不是為了監控,而是為了理解。當你真正了解他們在玩什麼,就能找到對話的橋樑。
- 給孩子可以「展現」的小機會,讓他被看見:可能是投稿、比賽、分享作品,或者只是在家人面前展示新學會的技能。重點是讓孩子體驗「被欣賞」的感覺。
最後,借用俊德的一句話:「孩子不是不聽話,他們只是有自己的『聽話模式』。我們的工作不是改變孩子,而是創造一個讓孩子想要變好的環境。」
也許,教育就是相信孩子,然後為這份相信,創造合適的土壤。
覺得這篇文章怎麼樣?
停留在星星點擊上就可以評分囉!
平均評分 0 / 5. 票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成為第一個投票的人!
謝謝評分,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可以點擊右方按鈕訂閱我們的電子報喔!
很遺憾這篇文章沒有幫上你的忙...
哪部分不好,給我們一些意見吧!
告訴我們可以如何產出更有幫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