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發射核彈嗎?」「不行!」當孩子問起這類負面問題時,許多大人的第一反應是直接否決,但比起否決,或許你有更好的方法……看玩轉學校,是如何利用不否定,一步一步讓孩子的負面提問真實發生,藉此促進孩子的思辨能力,培養做決定的勇氣!
在一次扮演國際領袖營隊中,孩子成為各國總統及部長,一個世界完整的交付給他們,每個決定都會影響世界,包含發動戰爭、人民反抗、外交鎖國甚至是發射核彈。
「阿屁阿屁~我可以發射核彈嗎?」
不只有一次,總會有充滿野心的孩子,帶著試探的語氣來問核彈。
是你的話,會想怎麼跟他說呢?
沒有不行,作為學習的起點
我猜,有不少大人聽到核彈開始擔心:
「發射核彈不好吧……是不是應該阻止孩子這樣做?」
但在玩轉,我們想用一個跳脫平常的方式來面對,跟孩子玩真的,認真的看待每一個提問!
「沒有不行」就是這個不一樣的學習旅程起點,看似簡單的4個字,其實包含了讓孩子學習做決定的4個階段,讓每一個大大小小的決定,變成孩子成長的契機。
學習做決定,4個階段分別是:
一、用不否定,讓孩子長出做決定的勇氣
二、陪孩子規劃策略,讓決定真實發生
三、賦予權利,跟孩子一起認真看見「為什麼我想這麼做」
四、忍住,不帶孩子跳過該負起的責任
一、用不否定,讓孩子長出做決定的勇氣
坦白說,這一關就連玩轉引導員們也需要練習、深呼吸一口氣,遇到這種天馬行空的想法,擔心孩子是不是亂玩、想不清楚,甚至有些提問,挑戰道德底線,例如核彈、引戰。
但回到活動的核心,我們會希望用引導和遊戲,陪孩子練習面對未來的世界,決定自己想成為的樣貌。先放下主觀的評判吧跟孩子核對:
「你想要發射核彈嗎?」
孩子認真的點了點頭。
確認完後,我接著說:
「沒有不行,不過你想要怎麼做?」
有些爸爸媽媽可能發現了,在這裡跟平常生活中,明確的跟孩子說「可以」或是「不可以」很不一樣,而是用一個模糊的方式,把決定丟還給孩子。
這也跟引導員在玩轉的營隊中定位有關,我們只是協助他們把方案想得更完整,而把選擇與責任留給他們。
「所以到底是可以還是不可以……?」
有滿多孩子第一次聽到這個詞彙,滿臉疑惑的眼神,忍不住的反問我。
但也看到有些孩子,此時會充滿自信,更堅定的說著想怎麼做這件事,有多想要做。
你覺得這兩種孩子的差異是什麼呢?你家孩子又像是哪一種呢?
故事看到這邊,你有沒有聯想到在家裡,有時候我們試著讓孩子做決定的時候,猶豫、求救的眼神以及結巴的回答,或是蠻不在乎的回答「不知道」。
有時候這些不知道的背後,是聰明的他們正在觀察、試探,哪一個選擇才是大人想要的解答。
長久下來,卻也埋下一個警訊,孩子忽略了自己的聲音、失去做決定的勇氣。
練習做決定本來就不容易,孩子會害怕是正常的!
因為就連我們大人也會猶豫跟擔心,但越是這樣,我們就越值得帶孩子練習,這次大人不會告訴他答案的!
二、陪孩子規劃策略,讓決定真實發生
緊接著沒有不行,後面那一句會是創造思考的關鍵
這個會讓孩子發覺「沒有不行」不是為所欲為,近一步的看見自己的決定被如此重視,也會是重要的契機停下來思考,我想達成什麼事情。
例如陪著這個想引導核彈的總統,一句一句追問一起規劃著:
要引爆在哪個位置?
要如何運送?
怎麼確保自己的士兵不會被波及?
想達成什麼目標?
會有其他人阻止或反抗嗎?
很特別的是,如果這個決定背後有重要理由,孩子往往能藉由這段討論,變得越來越有自信、更加重視自己做決定的權力。
然而如果只是想試探、吸引注意力,例如因為好玩就發射核彈,但並不是真的想這麼做,往往在這階段就找理由溜走。
三、賦予權利,
跟孩子一起認真看見「為什麼我想這麼做」
每一個原因都有渴望達成的事情,不容易用言語表達清楚,但這一段的提問,會讓孩子有機會停下來思考。
回到生活中,爸爸媽媽也可以這麼做,在孩子提出了一個想法後,先緩一步問問他
「在做決定之前,我想聽聽看你想這麼做的原因是?」
「甚至給他一些猜測的選項,讓他做簡單核對。
「很特別的是,有時候也會意外聽見,那些孩子忽略或不敢說的心聲。
「在孩子練習自己做決定的過程,成為他的引導者、顧問及陪伴者吧。
四、忍住,不帶孩子跳過該負起的責任
覺得這篇文章怎麼樣?
停留在星星點擊上就可以評分囉!
平均評分 0 / 5. 票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成為第一個投票的人!
謝謝評分,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可以點擊右方按鈕訂閱我們的電子報喔!
很遺憾這篇文章沒有幫上你的忙...
哪部分不好,給我們一些意見吧!
告訴我們可以如何產出更有幫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