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一開始看到這個議題要被設計成遊戲體驗形式,實在很佩服玩轉學校的勇氣,就好像現在我也需要看到自己把這個議題帶進教室的勇氣一般。
不知道是不是選的時機不夠恰當,會考後的九年級學生對於遊戲活動的期待和態度的確難以預測,以致於是否影響了活動的投入與產出,這部分就先暫時擱置一旁吧。 在這疫情波動的兩週裡,我帶領了兩次實體和兩次線上版本,站在里長角度的觀察,的確存有關於場域所致的差異,但更多的是多數學生面對這個議題和角色立場上的陌生與隔閡,但這也確實是我們整體社會的縮影,我們真的瞭解嗎?或者,我們有想要瞭解嗎?
在兩場實體活動中,我會看到學生們光是接受角色就是一個關卡,「我是阿庭家屬?我家怎麼有小孩會吸毒?」「我是幸福之家學長姐?我就是個有前科的毒蟲。」那些直來直往的語言,是不是再次的認定彼此就是個無可救藥的人呢?連帶的,他們的立場和態度都變得虛弱、跛足而不敢多說話。第一回合過去,攻擊指責的、數落謾罵的,甚至懷疑起類似陣營的伙伴在搞鬼,這樣錯綜離奇的發展,怎麼事後聽來卻一點也不陌生。
當中還是會看到許多奮力的時刻,在交流時間認真的孩子會去找人談判、交涉,好不容易才談好了些條件(只是沒想到事後又被倒戈!)被人找上門的,也必須要去傾聽、去理解對方的訴求,然後想著該如何回應。在這些對話中,不正是期待孩子們透過角色扮演,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去思考、去交流,即使挫折、縱然無奈,但或許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從「他者」的角度嘗試挪動腳步,稍稍進入那個你我或許都不曾接觸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