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創業的顧問、加速器的導師們常常會問我們:「你們為什麼要做共好雙贏的題目?然後賣得這麼辛苦?」
我都會回:「如果不是這個,玩轉就不是玩轉了!」
平常我們都在談「素養」、談「競爭力」,但實在太少在談「怎麼讓世界變得更好」。
你可能會說這個題目很多人關心啊!
是的,我認同,但很少人會「買單」。
我們到底培養孩子各種能力是為了什麼?
我也問了很多爸媽和老師,他們最後很常導到一樣的結果:「因為未來出社會需要這些軟實力!」
常見的能力像表達力、創造力、領導力等,我理解孩子需要這些能力,我現在也有了孩子,我也希望他擁有這些能力,因應未來社會。
但有了這些之後,他會不會跑去賣毒品?
「蛤?賣毒品」
對啊,賣毒品。而且還能號召很多人跟他一起(表達)並且想出讓警察抓不到的運毒流程(創意),最後成立一間跨國企業(領導)。
所以有什麼能力很重要,但往後一步,我們認為真的需要認真看待的是,孩子有了這些能力後「為了什麼?」
為了過好生活嗎?無可厚非,我也希望自己的家人過上好的生活。
但擁有多少算夠了?擁有這麼後,我有沒有可能再多花一點時間,就那麼一點點「再多關心世界一點,不要別過頭。」
但,孩子該怎麼學「關心社會」呢?
還記得有一次夏令營的時候,一群孩子正嘗試解決遊戲中的糧食危機,扮演經濟部長的孩子解決方法是「把我們吃剩的食物送去給這些國家吃!」
我聽完,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先撇除保鮮、運輸成本等複雜的問題,單論吃不吃得飽好像還真的可以解決問題,但少了人情味、少了那麼點同理心。
當天中午,我跟孩子做了個大膽的體驗。
我聯繫了便當店老闆,把那天午餐的食物全部攪在一起,整鍋新鮮、完好的食物看起來就像剩食一樣。
孩子一看到,馬上就問:「這是今天午餐嗎?」
「對啊!這是便當店吃剩下來的。」
「怎麼可以這樣!」
「可是你們剛剛不是才通過了類似的國際法案,『把剩下的食物冷凍送去那些貧窮的國家』嗎?」
孩子陷入沈思。
這段沈思無法透過上課教會他們,需要透過親身經歷或是安全的遊戲體驗情境,幫助他們感受「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連結」。
除了在乎這些能力之外,更該看見孩子共好的精神。
「共好雙贏」不只是個口號而已,這個精神會體現在孩子的善良、孩子的同理,以及孩子對於世界上發生的事情,不再漠不關心,而是一顆熾熱、真誠、美麗的心。
喔,多麼美麗的一顆心。如果我們的下一個世代都擁有這樣的精神與價值觀,我覺得很多我們現在覺得是問題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因為我們的下一個世代不再自私,不再只為了自己而活。然後創造一個可以讓大家都活下去的世界。
我期待著,哪個美麗的世界的到來。所以玩轉必須繼續下去,即使這條路不太好走,但為了那個世界,我們必須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