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們組別的金幣欸!憑什麼你說的算?」
「我才不管,現在這個金幣在我手上,才不給你們!」
營隊進行到一半,本來只是個小組決定要花多少金幣看表演的小環節,突然就變成了越來越激烈的口角和衝突。
阿志捏著裝滿小組金幣的袋子,拒絕了給出金幣的請求,紅著眼睛站到了同組另外三個孩子的對面,「戰爭」一觸即發。
三個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雖然試著用不同的角度向阿志溝通,但委屈又憤怒的阿志卻聽不進其他人的意見。
漸漸的,孩子們也開始失去耐心,有人看向大人尋求幫助,有人則開始玩起自己的鉛筆盒不發一語。
在這個衝突現場,情緒失控的孩子無法清楚說出自己怎麼了、需要什麼幫助,這時該怎麼辦?
在我們的故事中,營隊現場的玩伴和引導員,他們共同選擇了「先不處理」這個做法。
情緒失控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衝突與負面情緒,在玩轉的營隊裡幾乎可說是標配,每一場營隊、每一款遊戲,就沒有孩子不吵架的。
「什麼?你們鼓勵孩子吵架嗎?」
是也不是。我們不避諱讓孩子吵架,但當然也不是讓孩子大吵特吵,帶著一身不開心就回了家。
問題還是要解決,但在解決問題前,我們會為孩子多做一件事:讓他們搞清楚自己在生氣 / 難過 / 沮喪什麼。
在走跳教育的這幾年裡,我們很相信一件事:「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原因。」
如果阿志這幾天都和大家玩得很開心,那他會無緣無故紅著眼框向同組夥伴發脾氣嗎?
不會。因為孩子就是只要好玩、開心,就能湊在一起變成朋友的群體。
一定還有什麼玩伴或引導員沒有發現,或是阿志沒有說出口的原因。
「阿志,小組需要繳交金幣才能看表演,你不願意給金幣是因為你不想看表演嗎?」引導員介入這場紛爭,向阿志詢問,但阿志搖了搖頭。
「還是因為要給的金幣太多了,你覺得都給出去怕晚點沒有金幣可以用?」
阿志來不及點頭或搖頭,這時聽到這句話的同組孩子,忍不住插了嘴:
「可是如果給太少,到時候看不到表演怎麼辦!」
沒想到,聽見這句話的阿志突然大爆發,向其他孩子吼叫道:「為什麼都你們決定!我也要決定!」
聽到這裡,其實玩伴和引導員已經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紛爭當下是營隊的第四天,前三天時,因為同組的其他孩子是好朋友,在許多討論時都會自動略過阿志的意見,前面阿志被忽略時,都沒有開口,最後才在金幣這件事上大爆發。
「我剛才聽到阿志說到『決定』,是前面其他人決定事情的時候,沒有和你一起討論嗎?」引導員追著這條線索,讓阿志自己丟出更多資訊。
「他們都自己決定自己玩,明明我也是這組的…….。」
阿志說到這句話時,終於忍不住哭了出來,並把頭埋進了臂彎裡,呈現一個拒絕溝通,保護自己的姿態。
想和大家一起玩、想要有參與感,雖然孩子無法精準的表達這些詞語,但大家也終於明白阿志的爆發從何而來。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但也只是乾乾的坐著,不知道該怎麼辦。
最後引導員笑笑的幫這群孩子做了決定:「我先不跟你們組別收金幣,你們可以晚點再討論一下,但你們等等還是可以看表演,好嗎?」
三個孩子雖然還是侷促不安,但很明顯鬆了口氣。阿志雖然沒有開口說話,但也在沈默中默許了這個決定。
我們到底比較關心對錯,還是孩子本身?
在阿志的故事裡,如果在衝突的當下,單純以「解決問題」和「糾正對錯」來看,無理取鬧的阿志似乎正是那個麻煩,需要被解決的存在。
阿志雖然也在生氣,但他的行為是有問題的,面對這種狀況,大人下意識的反應經常是,應該先教導阿志「你這樣不對,不可以這麼做。」
這樣的行為反應幾乎成了許多大人的反射動作,因為在台灣的家庭和環境裡,我們經常先重視「問題」而不是「人」。
畢竟大人的職責之一,就是要教會孩子重要道理,避免他們做錯事或走上歪路呀!
於是在告訴阿志道理後,如果阿志還是不聽繼續無理取鬧,這時的大人可能會開始說:
「我數到三。」
「你不要再鬧了。」
如果孩子還是不聽話,那便是孩子的錯了,而在這個過程裡,大人也會同樣跟著不耐、煩躁:「我都已經好好跟你溝通了,你怎麼還是要鬧脾氣?」
以道理和解決問題出發,似乎往往只能走向這個結局,因為在情緒當下,孩子是很難聽懂或聽進任何道理的。
就像在情侶或夫妻身上,我們也都會說,老公/男友不要急著告訴女生你該怎麼做,而是先抱抱、安撫女生的情緒(笑)。
這不是因為女性比較情緒化,而是在事件的當下,若能有人先關心自己的情緒、開心與否和一個穩定人心的擁抱,能夠讓在崩潰邊緣的人感受到:
「雖然我好難過,但眼前這個人正在關心我,我是被關心、被愛著的。」
一個看似微小的舉動,其實傳達的正向能量,是遠超我們想像的,而面對孩子時,也是如此。
不處理對錯,讓孩子的情緒抒發、流動,才能真正打開問題解決的開關,讓溝通開始發生。
擁抱真誠,在當下只用心關懷眼前的人
這個故事當時我們討論了很久,雖然營隊總有大大小小的紛爭,但當時的阿志其實在前幾天營隊時,做了不少調皮的事情。
不只有同組的夥伴不喜歡他,玩伴和引導員也對要怎麼和這個孩子相處感到頭痛。
還沒社會化的孩子不知道怎麼和與自己不同的人相處,玩伴引導員需要練習與不擅長應對的孩子相處。
同時大家也都不知道,遇見一個情緒上頭無法溝通的人時,應該如何和他對話。
即使是我們自己在營隊現場,遇到這種不好處理的情況,也常常會忍不住專注在問題上:
該怎麼安撫孩子?該怎麼讓孩子好好的繳出金幣不影響其他組別?該怎麼找到讓所有人心服口服的解決辦法?
其實好像也沒有什麼特效藥,只是在玩轉的營隊裡,引導員、玩伴們在走到孩子身邊前,都會反覆問自己兩個問題:
「能不能先拋開對與錯,只專注關心、好奇眼前這個人身上發生了什麼事?」
「不論我喜歡你還是討厭你,我願不願意好好傾聽你的故事?」
這兩句心法就像具有魔法,在孩子面前當能好好的安穩自己,平靜地走到孩子面前,關心他、好奇他的故事,告訴他:「孩子,我注意到你剛才…….怎麼了嗎?」
即使只是一句簡單的句子,都能神奇的穩住孩子,或是讓孩子好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穩定的基礎,是先照顧好自己
不過有人可能會說,聽到孩子吵吵鬧鬧的,自己又要上班還有各種壓力,哪有心情問孩子發生什麼事?我體諒他難道孩子會體諒我嗎?
欸,你說的沒錯,畢竟在營隊現場,我們只需要和孩子打五天的交道,五天後還是要由爸爸媽媽來打怪(笑)。
因為素昧平生,更因為不是自己生的孩子,我們可以拿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和孩子對話。
但也不是所有的時刻都能夠平平穩穩,有時遇到大事件,或是觸動到自己生命經歷的衝突,玩伴引導員也會遇見自己招架不住的時候。
「遇到這種狀況時,你就告訴孩子,你也很生氣,或是你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是另一個小魔法,雖然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經常都會一頭霧水。
「穩定」是一種神奇的能量。
舉例來說,當我們和一個急躁的人說話時,我們會下意識注意到對方在頻繁的看錶、講話速度越來越快,並被對方的這些行為影響,連帶跟著急躁。
穩定也是一樣的,一個穩定的人會看著對方的眼睛、放慢語速、專注傾聽,和穩定的人對話時,我們也會連帶被對方的氣場影響,開始安定下來。
許多大人和爸爸媽媽刻在骨子裡的教育方式,不會刻意和孩子聊情緒,也鮮少照顧自己的情緒。
比起生氣時對著孩子吼叫,其實我們也可以選擇直接告訴孩子:「你這樣讓我很不開心,我需要去旁邊冷靜一下,我們晚點再討論這個問題。」
好好的把自己的不舒服說出口,本身也是一種釋放和表達,如果察覺到自己已經開始不耐、煩躁時,不如先思考,如何照顧自己,讓自己回到穩定狀態,好好處理孩子間的問題。
畢竟當大人自己成為壓力鍋時,孩子身上再小的問題都可能成為引爆問題的火苗。
孩子情緒失控怎麼辦?5 個父母不跟著一起爆炸的自救手札
搜尋孩子情緒教養技巧等相關關鍵字,經常可以看到許多愛的教育的做法:冷靜傾聽、不用批評的語句向孩子溝通、關注孩子的情緒而非問題等。
但在使用這些方法前,我們首先需要先克服一個大魔王:崩潰的自己。
如果孩子情緒失控,或爆發衝突時,你同樣感到焦慮、煩躁、生氣等負面情緒時,邀請你先記得:你先是你自己,再來才是孩子的爸爸媽媽。
這裡提供 5 個我們自己面對孩子時,覺得生氣或崩潰的自救方法,一起練習在照顧孩子前,先照顧好自己吧!
一、坦白告訴孩子自己的心情
如同前面段落所說,試著用溫和但堅定的方式告訴孩子:「不是只有你不開心,我也不開心!」吧!
不讓自己的情緒成為壓力鍋的方式之一,便是把自己怎麼了好好告訴對方。
父母不是超人,也會有情緒,生氣和難過,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除了能讓自己從壓抑和崩潰的情境稍微釋放外,也能夠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具體會給他造成什麼困擾。
但告訴情緒和宣洩情緒是不同的喔!
告訴是告知、溝通,宣洩是發洩和傷害,在沒有失控到不能和孩子好好講話前,試著以不傷害孩子的方式,把真心話說出來吧!
例如我們在營隊時會直接告訴孩子:「你剛沒經過我的同意就動我的東西,我其實很不開心。」
或是「我不喜歡你在我坐著時爬到我身上,我的腰很痛,你這樣我很不舒服。」
二、暫時遠離孩子
如果真的發現自己狀態很糟,那就直接遠離孩子或衝突現場吧!
但直接離開會變得像冷暴力,這時你可以擠出最後的冷靜(?)告訴孩子:「我現在情緒很糟糕,需要一點自己的空間冷靜一下。」然後離開現場。
有時我們會擔心,離開現場或是不在當下幫助孩子,會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愛,或是被放棄。
尤其在營隊時,我們對孩子來說都像是「老師」的角色,當要被大人放棄時,孩子都會表現出不安和害怕。
這時可以多加一句,或是在事後好好和孩子說:「我不是不愛你或討厭你,只是當下我認為自己先冷靜,才不會說出傷人的話。」
和第一點是一樣的,正視自己正在發脾氣、不開心這項事實,並先照顧好自己。
但同時也好好的讓孩子明白,我們大人不是超人,就如同孩子也會有生氣和難過,我們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和時間。
三、嘗試用書寫取代言語
有時真的很生氣或難過,害怕自己說出傷人的話,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心中的感受時,可以嘗試用最古老的方式「寫信」。
正因為寫字花時間又慢,更能幫助我們梳理心中真正所想。
比起「你為什麼又做不好」,往往「我怕你這樣未來會吃虧」,可能更符合我們心中想把孩子照顧好的心境。
面對面溝通可能說不太出口,那就試試看寫下來讓對方知道吧。
如果和孩子間的關係夠緊密,也可以讓孩子也一起寫,透過信把平常難以啟齒、溝通的東西間接表達出來。
四、與孩子間設立界線
如果在和孩子相處時,經常感到疲倦、焦躁等負面情緒時,可以停下來好好盤點,是哪些情境會不斷地讓自己不開心,或是尋找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例如下班回家後要當孩子的陪玩往往身心俱疲,希望能有至少半小時滑滑手機的時間;
或是孩子總是忘記帶東西,自己經常要在平日跑學校幫孩子送東西,導致自己做家務的時間經常被切碎或被打斷。
找出自己需要的空間和時間,和孩子溝通並做好約定。
成為一個好爸媽時,也別忘了幫自己拉出界線,在界線之外,可以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在界線之內,便是屬於自己的天地,為自己守好界線,也是和孩子維持穩定關係的做法。
例如我們會告訴孩子:「當你們在我說話時講話的話,會有人聽不到我的聲音,為了照顧聽不到的人,我需要停下來,因此遊戲會沒辦法繼續進行。你們能遵守在我說話時不說話嗎?」
五、尋求支援或幫助
最後,如果各種做法都沒有用,自己依然經常感到情緒很糟或狀態不好,建議可以直接尋求幫忙。
不論是能幫忙帶孩子的家人,讓自己喘口氣,還是尋求親子關係專家的協助,都是好的辦法。
我們經常會覺得「自己還可以!再撐一下!」
但就像拉到緊繃的橡皮筋只會漸漸失去彈性,以及經常會被忙碌壓到覺得一切都正常,適時放鬆和尋找喘息空間,可以讓自己的續航力更持久,往自己理想樣貌的父母更靠近。
結語
在我們和孩子對話、相處的過程裡,我們經常會和孩子討論情緒,以及重新回頭思考自己的情緒。
因為我們相信,一個被善待的人,他才有能力、能量繼續善待下一個人。同理,善待自己,也才能讓自己有力氣善待他人。
不委屈,才能更好更穩定。阿志的情緒發洩完後,也願意和其他三個孩子聊聊與溝通,三個孩子在看見阿志的真實想法後,也默默地調整了自己的做法。
不解決問題,有時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祝福在教育這條路上不斷為孩子付出的你我,都能找到平衡,對孩子好也別忘了照顧好自己~
覺得這篇文章怎麼樣?
停留在星星點擊上就可以評分囉!
平均評分 0 / 5. 票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成為第一個投票的人!
謝謝評分,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可以點擊右方按鈕訂閱我們的電子報喔!
很遺憾這篇文章沒有幫上你的忙...
哪部分不好,給我們一些意見吧!
告訴我們可以如何產出更有幫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