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幾天頻繁的發生地震,讓各個縣市的大家,都經歷了不少驚嚇和影響。大人都驚慌失措了,孩子遇到時更容易緊張害怕。
但即使地震當下或事後父母嘗試安撫孩子「沒事、別怕」這一類的安慰詞,因為恐懼、緊張依然存在,對地震的不解也尚未被解答,所以簡單的言語安慰,其實沒有辦法真的讓孩子內心安定下來。
那我們究竟可以怎麼做呢?
三個可以跟孩子對話聊地震的方法
這時候可以多和孩子對話、討論地震這件事,當作一個對話素材,也幫助孩子更了解地震是怎麼回事。玩轉提供三個方法,幫助你更好切入,和孩子討論地震這件事。
1.聽孩子說他的想法與感受,鼓勵他表達想法
地震頻繁發生,有些孩子可能會對本來覺得安全的環境,例如家裡或是房間,開始感到害怕或擔憂,甚至可能會出現壓力反應,像是尿床、怕關燈後房間黑、做惡夢等等。
面對害怕,有時候孩子不一定能明確用口語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或辨識出這些感受、行為的改變叫做害怕。這時我們或許可以輔助孩子慢慢將感受說出口,並幫助孩子辨識這些情緒到底是什麼。
爸爸媽媽可以先從孩子的事實、行為出發,與孩子核對這些行為與哪一種情緒感受比較接近,又是因為什麼原因所引起。
「我發現你這幾天都會想要找爸爸媽媽睡覺,是一個人在房間會害怕嗎?」
「你不想一個人睡覺,是因為那天地震很搖,讓你擔心如果在睡覺時房子倒掉了,會壓到你是嗎?」
此外如果和孩子對話,孩子還是不太能表達,或是孩子年紀還小,也可以陪孩子用其他方式表達。像是找類似的繪本或畫畫,幫助孩子用故事的方式同理,或表達想法。
或是用小玩偶、玩具等具體物件,模擬情境或是故事,幫助孩子透過玩具或玩偶的角色,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2.讓孩子問他想知道的事情
孩子可能會因為地震,對環境生態、地震原因、媒體新聞感到好奇,也能會表達憂慮,例如會問「我們家會倒嗎」、「地震為什麼會一直來」、「地震還會發生嗎」……。
當孩子對這些問題感到好奇時,正好是一個好機會和孩子討論地震的知識,以及應對天災時該抱有什麼樣的態度心情。這時我們可以先傾聽孩子心中的疑惑,鼓勵孩子提問,陪著孩子一起討論內容,讓他們知道有事可以找爸媽討論。
而針對地震,後續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準備地震防災包,陪孩子一起尋找家中的安全躲避點,並一起演練「趴下、掩護與穩住」。如果遇到一時不易回應的問題,也可以陪孩子一起閱讀或上網查找答案。
3.主動提供孩童因應情緒的簡單方法
如果孩子依然對地震有強烈的恐慌和害怕,我們可以多和孩子聊,幫助孩子理解,我們所產生的任何情緒都是正常的,不要勉強自己去忽略或忘掉它。
當孩子內心有許多情緒無法表達或紓解時,這些焦慮、擔心、害怕情緒就可能轉變成一些問題行為。例如過度的依賴、破壞或是逃避。我們可以陪孩子的第一步,就是承認情緒的存在。
接下來,我們可以陪孩子一起練習調節情緒的方法,像是深呼吸、伸展肢體,例如跑一跑跳一跳;或是把害怕的感覺自由在紙上畫下來並和爸爸媽媽討論。
聽輕音樂、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在一個喜歡的地方,也都是舒緩不安、焦慮等情緒的方法。在孩子較為穩定後,我們可以慢慢梳理,幫助孩子了解每一種情緒都是正常的,情緒是我們珍貴的禮物,而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要用什麼行為,來承接這些情緒。
和孩子談論死亡,練習更專注在愛與當下
最後,當我們面對無法控制的自然現象時,孩子可能會提出與生命或是死亡有關的探問。避諱不去和孩子談論死亡,並不能幫助孩子理解生命與死亡的關係,也更難讓孩子理解「活在當下」的重要真諦。
因此地震也是一個時機,若爸爸媽媽準備好了的話,可以和孩子聊一聊死亡是什麼、生命的無常,以及自己對死亡的看法。或是也可以和孩子討論,邀請他們分享自己的想法。
同時,這也是個好時機,向孩子表達我們的愛。
「謝謝你跟爸爸媽媽討論這些不容易的事情。不論發生什麼事,我們永遠愛你。」
「也許我們沒辦法永遠陪在你身邊,但是我相信未來的你,一定可以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害怕。」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內在會更加穩定、更有安全感,未來他們也能長出更多自我照顧與因應壓力的力量。最後的最後,祝福爸媽與孩子們都能彼此支持陪伴,在關係裡更加靠近彼此,在平凡的生活裡,表達愛、感受愛。
覺得這篇文章怎麼樣?
停留在星星點擊上就可以評分囉!
平均評分 5 / 5. 票數 2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成為第一個投票的人!
謝謝評分,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可以點擊右方按鈕訂閱我們的電子報喔!
很遺憾這篇文章沒有幫上你的忙...
哪部分不好,給我們一些意見吧!
告訴我們可以如何產出更有幫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