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遊戲取代說教,有效培養孩子生活習慣 5 技巧

用遊戲取代說教,有效培養孩子生活習慣 5 技巧

用遊戲取代說教,有效培養孩子生活習慣 5 技巧

用遊戲取代說教,有效培養孩子生活習慣 5 技巧

你也曾為孩子無法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生活習慣而頭痛嗎?小至提前把隔天的書包收好,大至使用手機、電腦不要超過約定的時間,身為大人的我們都明白,養成自律的生活習慣,對一個人的生活能帶來許許多多的好處

但要讓孩子從小就明白這個道理,而不是被手機、卡通給吸引而陷入進去,對爸爸媽媽來說經常是一個頭痛的問題。根據玩轉在教學現場的經驗,這時最沒有用的作法,就是和孩子說道理。

「你先把書包的東西收好,明天才不會匆匆忙忙!」

「和別人約定好的事情沒做到,別人下次就不敢跟你約定了!」

這些從大人角度出發的「道理」固然正確,但在孩子有限的生命經驗裡,他們並不能明白匆匆忙忙、失去信任意味著什麼。而有時身為大人的我們也會因為擔心孩子受傷,或是沒有時間陪孩子耗,只好提前替孩子將他們需承擔的責任給包攬了。

「我今天先幫你把東西都收好了,你下次要自己記得收欸!」

這一連串的事件裡,孩子只聽見了一個自己聽不懂的道理,加上媽媽事後的耳提面命,自己從頭到尾似乎都沒受到什麼影響,那麼下次自然會心安理得的繼續保持舊有的壞習慣。

想破除這樣的惡循環,玩轉提供一些我們在教學現場裡會帶孩子一起培養習慣的 5 個技巧。既然說道理沒有用,不如我們就用孩子好理解的、有趣的方式讓孩子明白生活習慣的重要吧!

為什麼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對孩子如此重要?

生活習慣從一大早就開始了:刷牙洗臉、換衣服吃早餐、搭車上班上學……這些日常的例行公事看似繁瑣,實則能幫助我們建立穩定感和安全感。例如早晨有好好刷牙,就不需要把牙齒健康的問題時時掛記在心上。

此外,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與我們的身理、心理健康息息相關。例如運動習慣能使精神更好,分泌的腦內啡也能緩解焦慮、減少憂鬱。充足睡眠則可以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釋放壓力和焦慮。

同時,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獨立的重要一環。當一個人能夠擔起「照顧自己」的責任和能力時,人自然能漸漸獨立,走向自己生活、照顧自己的樣貌。在孩子成年前,爸爸媽媽的重要功課之一,便是幫助孩子建立這樣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

放心才能放手,希望孩子自主,就要給孩子機會練習

但對孩子來說,養成好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意涵,在於訓練他們的自主性。對大多數台灣的孩子來說,生活中約有 8 成的事情他們是無法為自己做主的。

一來是孩子天性追求玩耍和快樂,並不能針對每件事的輕重緩急做出最佳的判斷;二來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三來則是他們對時間的控管能力不佳。

因此經常讓家長處在「我很想放手讓你自己做決定,但你實在無法讓我放心」的窘境裡。給孩子自己決定午餐要吃什麼?他說餐餐要吃麥當勞怎麼辦?讓他自己定玩手機的時間?哇那一定是一整個晚上!

但這正是孩子需要練習的地方:學習做出更正確的選擇。雖然由家長來制定規則讓孩子遵守是最簡單的,但也讓孩子失去了練習自主的機會。而培養好習慣的過程,就是讓孩子透過習慣的養成,練習做出對自己真正更好的選擇。

好的生活習慣能帶給孩子穩定和安全感,例如他們不用因為上學遲到,而擔心同學的眼光和老師的指責;也不用因為玩手機耽誤寫作業,隔天需要被留在教室補作業,錯過和同學打球的時間。

我們可以一起陪孩子練習,讓孩子親身體會「好習慣」帶來的好處,從而培養孩子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

如何構思適合孩子的每日時程表?

關於時間分配,我們也曾聽過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在營隊或常態活動時,我們經常會和孩子聊天,經常有孩子嘰嘰喳喳地跟我們抱怨。

「我每天都好忙!都沒有時間休息跟做我喜歡的事情了!」

每個家庭一定都有自己規劃的時程表,例如上學、補習、家庭時光等等。根據我們的觀察,其實大多數都家庭會幫孩子排滿行程,從一般課業、補習,到讓孩子多元探索的課程,再到週末的家庭旅遊、聚餐等等。

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顯示,台灣的孩子已經有嚴重過勞的問題,國高中生課業學習一天約要 10 小時,課後花 2.5 小時使用 3C。雖然在小學期間的孩子還沒有那麼重的課業壓力,但休息時間不夠,已經成為了台灣孩子的生活常態。

對於課業和未來的集體焦慮,一直是我們在一旁看著孩子和爸爸媽媽們,覺得很心疼的地方。雖然以下提供的方式不一定適用於大家現有的家庭規劃,但我們想試著從自身經驗,在孩子的日常安排上,提供一些方向給大家。

步驟一:和孩子討論一整天的時間分配

孩子喜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問孩子。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拿出紙筆,畫出 24 等分,仔細盤點現在孩子每天的時間安排和分配。

尤其著重在學校和睡覺以外的時刻。例如早上起床到去學校之間的時間、放學後的時間、吃完晚飯後的時間、週末的分配等。找出每天的時間碎片,並重新和孩子討論目前這些時間會這樣分配的原因。

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

步驟二:找出可以刪除的項目,和想要新增的項目

在 24 等分圖中,一定會出現孩子沒那麼喜歡,或是不知道這個時段在幹嘛的項目。你可以和孩子針對這些時間段著重討論。例如放學後有 3 小時的補習時間,補習都在做些什麼?目前的課業真的需要 3 小時耗在補習班嗎?

爸爸媽媽替孩子安排行程一定有許多考量,但可以試著多和孩子聊一聊,他們喜不喜歡、有什麼想法。有可能多元探索是為了找出孩子的興趣,但孩子早已有喜歡做的事情,只是一直沒時間做。

而新增項目則是可以問問孩子如果有多出來的時間,想做些什麼事情。這些事情可以多問一些孩子願望背後的想法。

假設孩子說多出來的時間希望可以玩遊戲,爸爸媽媽聽到一定會想對孩子說 NO,但想玩遊戲,是因為想要放鬆,還是想和同學一起玩?這些背後藏著的真實需求,可以幫助你和孩子重新溝通應該放些什麼內容,而不是隨便把時間給填滿。

步驟三:釐清孩子需要 3C 的原因

承接上一個步驟,3C 已經成為這世代孩子的一項重大議題,很難有孩子不想打遊戲、刷短影音。如果我們不希望孩子一直黏在手機上,就要幫他一起把「離不開手機的原因」給梳理開來。

我們在非暴力溝通這篇文章中,有說到人類的渴望,基本離不開 9 大需求。玩手機這個行為,一定滿足了孩子的某一種需求,才會讓孩子一直玩下去。你可以試著用九大需求,以及孩子說出想玩手機的原因,來核對他們的真實需求和感受。

並在之中試圖找出一個能滿足孩子需求,且不傷眼睛、不浪費太多時間在手機上的折衷做法。

例如孩子是希望可以和班上同學一起打遊戲,滿足社群朋友的需求。和孩子溝通,是否有另一群不錯的朋友喜歡戶外運動,試著將時間勻一半出去玩,剩下一半再來打手遊。

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

步驟四:制定新的時間規畫表,試著執行一星期

經歷以上四步驟後,相信你和孩子對於時間安排都有了新的想法。試著把想法落地成新的 24 小時時程表,並嘗試執行一週。完整一週能經歷到五個上學日及週末,能讓孩子對時間的掌控、閒暇時間的分配更有感覺。

一週後重新審視這份時間規劃是否有解決原有的問題,或是有新的問題。再和孩子一起討論可以修改的方向,慢慢找出能兼顧孩子休息,又能讓孩子自律、自動進行的時刻表。

陪孩子練習落實行程表的 5 個技巧

現在,你和孩子一起制定了新的時間規劃表。但對時間管理能力尚在鍛鍊中的孩子來說,並不是把規劃做完,就能準確地按表操課。

這裏我們提供玩轉在營隊時曾使用過,認為有效且能幫助孩子培養生活習慣的 5 個小技巧,讓你在孩子又脫稿演出時,能幫助孩子回到既有的軌道上。

一、善用故事

這個方法對學齡前到低年級的孩子尤其適用。這階段的孩子要想理解世界上各式各樣的道理,生動有趣的故事會是最適合的方式。我們以前曾在營隊裡和孩子說過人類亂丟垃圾造成海龍王痛苦的故事、說過獵人把動物抓進動物園導致孩子失去媽媽的故事。

孩子經常聽得津津有味,也會從故事裡延伸許多好奇,從故事中再來告訴孩子養成習慣的重要性。給孩子一個養成好生活習慣的理由,例如「好好把牙刷乾淨,以後才有健康的牙齒吃甜甜圈」比「你要每天認真刷牙不然會蛀牙」對孩子來說,要有說服力的多。

至於故事也完全不用到家裡附近的圖書館找繪本,只需要打開 Chat GPT,把你希望孩子養成的習慣告訴它,就能得到不錯的故事。我們也提供自己使用過覺得好用的咒語,你可以再微調成喜歡的版本,或是直接用它來長出各式各樣的生活習慣小故事。

現在你需扮演兒童故事、繪本專家,且非常了解台灣 3~7 歲孩童喜歡聽什麼樣的內容,並根據以下需求提供我故事。
請給我一個幫助孩子了解「(替換生活習慣)」重要性的故事,約500字。
這個故事需要符合與「(替換生活習慣)」相關的事實,且具有教育意義。
請按故事結構產出故事:
一個因為不這麼做而導致某些問題的情境或人物,在經歷了某些事情後,發現如此做的重要性,進而改善。
故事你可以自行虛構,或搜尋網上資料,但情節須符合事實,並避免以恐嚇威脅的方式來傳達教育目的。

二、視覺化呈現孩子的每日生活習慣

想落實每日行程表,「視覺化進度」是一個簡單又有效的小技巧。他之所以有效,就是因為視覺化把時間和任務這種抽象的概念,變成了孩子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

例如在一張紙上寫上七天,當天有在睡前刷牙時,就在當天的欄位打一個勾。進度條、任務完成貼紙都可以,透過這張紙,孩子便能清楚地看見自己做了哪些,進步了多少。

或是你也可以搭配獎勵鼓勵孩子完成,小一點的孩子也可以搭配故事來進行。例如在牆上製作一份一個月的「拯救海洋動物計畫」,搭配故事鼓勵孩子把自己用完的免洗餐具洗乾淨並回收,完成目標後就帶孩子去海邊玩,順便淨灘,更深的認識海洋和回收物間的關係。

這也很適合用在例如自己整理玩具、自己把吃完的碗泡水等小習慣上,讓繁瑣的雜事變成有目標可以追尋的遊戲,讓他們更容易堅持下去。

三、挑戰比賽

如果家中有兄弟姐妹的話,良性的挑戰賽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就像遊戲裡經常會有排行榜一樣,適度的競爭可以激起孩子「我想這麼做!」的動力。

但挑戰賽同時也是雙面刃,競爭對孩子來說經常會落入比較和輸贏的情境裡,一個弄不好孩子還可能會吵架。算是比較容易出現不可控狀況的技巧。

但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非常值得透過比賽鼓勵他們的同時,也和孩子聊聊面對挫敗的議題。我們曾帶孩子做過軟棒劍道比賽,有競爭自然就會有輸了而爆哭的孩子。

但好好和孩子溝通、聊聊運動家精神、鼓勵孩子越挫越勇,當爆哭的孩子重新回到賽場上時,我們也知道他們正長出新的力量。使用這個技巧一旁的大人很重要,要能確保孩子在健康、友好的環境中競爭比賽。

如果你想使用這個方法,我們也提供一些小小的引導技巧,來避免大吵特吵的情境。但如果你對紓解孩子的勝負心沒有太大把握,就輕鬆地繞開這個做法吧~

當出現過於大吵特吵或不服輸的情境時,你可以這麼做:

  1. 重申規則
    一開始就定好規則,並確保孩子沒有意見。事後如果出現吵架,就重新和孩子說明,他們已經同意了一開始的規則,且競賽是為了讓自己有動力養成習慣,輸了並不代表孩子自己是不好的,或是不夠優秀的。
  2. 強調運動家精神
    認輸不代表自己徹底不如對方,在比賽中一次的失利,也不等於過去的努力完全白費。輸了就大方認輸下次再來也是帥氣的表現。

    試著找出孩子在意輸贏的關鍵,並和孩子聊聊運動家精神的重要。當然,建議不要用道理灌輸的方式說明,崩潰中的孩子是聽不下去的。
  3. 就算輸了也值得讚賞
    輸了的孩子一定會感到失落,這時我們可以多和孩子討論過程而非結果,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才是這場比賽的重要關鍵。

    透過讚賞幫助孩子發現,讓孩子將目光放在過程而非結果,但也能大方承認下次可以更好,也能幫助他們培養自信及越挫越勇的精神。
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

四、給孩子創造的空間

一件事情當我們希望孩子注重時,得先關注這件事在孩子心中有多重要,以及他有多渴望完成目標。提供孩子一些「創造」的空間,讓他對培養習慣這件事有歸屬感,也能幫助他們建立習慣。

例如我們營隊時想培養孩子「坐在原位」聽故事的習慣。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動來動去、打打鬧鬧是常態,也不代表他們不專心,但總會影響到其他人,或是製造出各種騷動。

當時玩轉的引導員便讓孩子拿出紙箱,製作專屬於自己的「椅凳」。並和孩子約定好,下次聽故事時,就要好好的坐在這張自己做出來的椅凳上。

製作椅凳看似與習慣沒有直接關係,但對孩子來說,他在這個被「規定」的生活習慣中握有了一部分的自主性:他可以決定自己的椅子長什麼樣子。

這份自主性會讓孩子覺得,這個習慣的建立不只是大人對我的命令,也不單只是不要吵到別人的大道理,而是「這個習慣的建立,我也有出一份力」。

創造物品、妝點生活環境、畫出自己的生活時程表、自行安排部分任務、拿出自己的零用錢為這個習慣添購物品……,給予孩子空間,在特定範圍內讓他們自己為自己做些決定,便能讓孩子對習慣更有歸屬感,也更願意遵守。

五、在任務之間安插緩衝小活動

孩子的大大小小生活習慣中,有他們很期待、喜歡的活動,自然也有不喜歡但必須得做的活動。由喜歡的活動過渡到不喜歡的活動時,孩子往往覺得痛苦且不願意轉換,這時候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緩衝」任務。

例如放下手機過渡到洗澡睡覺、吃飯看電視過渡到收碗洗碗,放下快樂投奔痛苦本身就很反人類,因此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為即將到來的痛苦習慣,找一個比較快樂的緩衝活動。

暢銷書《原子習慣》的作者詹姆斯·克莉爾在書中提到,良好體驗的愉悅感能幫助我們建立習慣,若能找到一個簡短卻能立即帶來快樂的行動,就能提升孩子開始行動的動機。

吃一塊喜歡的餅乾、一起唱一首喜歡的歌、在地板上滾兩圈……你也可以和孩子討論,一起制定緩衝活動。

或是反過來,將小小的自我獎勵放在痛苦任務之後,例如洗完碗可以吃一塊餅乾,也可以嘗試看看。

其他小小的建議

在五個有趣的小技巧後,還有一些簡單的心法,供你和上面的幾個技巧搭配,做組合拳法使用。

  1. 提前提醒
    在孩子喜愛的活動即將結束前,提早 5~10 分鐘提醒他們時間要到了。可以是口頭告知,也可以和孩子建立,例如聽到媽媽喊「叮鈴叮鈴」時,就知道只剩 5 分鐘了。
  2. 在活動與活動間預留時間
    剛開始建立習慣一定會想要拖延,或經常會忘記約定,匆匆忙忙對孩子建立新習慣並不能帶來好效果。保持耐心鼓勵孩子前進,比起按表操課,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自己正在進步,並堅持下去。
  3. 保持耐心
    新習慣的建立不容易,大人和小孩都需要保持耐心。試著在孩子挫敗或再次無法遵守約定時耐心的和孩子聊聊,下次可以怎麼做才能更好,這能幫助孩子反思習慣培養失敗的原因,也比較有信心再試一次。

結語

看完了以上內容,哪一個做法是你想嘗試看看的呢?有時候總會聽到爸爸媽媽聊起養孩子的挫折:明明很愛小孩,也都是為他好,但怎麼好像就是找不到方法,甚至一個不小心還會和孩子吵架。

其實有時候,換個方法試試看,或許就能有不一樣的結果。仔細回想玩轉在教學現場能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改變他們,最核心的心法,其實也就只是:用孩子的視角陪他們一起面對問題。

今天開始,不妨用這些更貼近孩子習性的做法,來取代口頭上的說理,儘管會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力氣,但試試看,或許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喔!

覺得這篇文章怎麼樣?

停留在星星點擊上就可以評分囉!

平均評分 5 / 5. 票數 1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成為第一個投票的人!

謝謝評分,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可以點擊右方按鈕訂閱我們的電子報喔!

很遺憾這篇文章沒有幫上你的忙...

哪部分不好,給我們一些意見吧!

告訴我們可以如何產出更有幫助的內容

玩轉學校編輯團

玩轉學校編輯團

玩轉學校是台灣創新教育團隊與社會企業,深耕超過 8 年,我們透過遊戲創造的真實情境,深度影響孩子,創造使孩子內心強大且善良的溫暖世代。

玩轉學校是親子天下教育 20+ 國家代表隊的一員,也是獲 B 型企業認可「對世界最好」的團隊。累積深度影響超過 23,000 名孩子。期盼為台灣帶來良善風氣,實踐創新教育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