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四步驟,不再對愛的人口出惡言!

非暴力溝通-玩轉學校

非暴力溝通四步驟,不再對愛的人口出惡言!

非暴力溝通-玩轉學校

你也經歷過這樣的情境嗎?我們明明關心、在意我們的家人、所愛之人以及孩子,卻在出現意見不同時,溝通溝通著,最後就吵了起來。

情緒上頭就不小心說出了傷害對方的話,事後感到後悔,發誓再也不可以這樣對他們說話了!卻又在下一次紛爭出現後再重演一次類似的情景。

「我不是故意的,但每次跟他溝通時,他講出來的話就是很尖酸刻薄,我要怎麼不生氣?」

「我很愛他們,但溝通真的讓我很痛苦,不如就迴避問題,少一點溝通就少一點爭執,不是很好嗎?」

我們平時在辦營隊時,有時都會看到爸爸媽媽和孩子間出現類似的情境。

這些情境看似稀鬆平常,但仔細觀察爸爸媽媽和孩子的表情,往往只能看見雙方的挫敗和無力。

其實要破除這些循環和無力,是有方法的。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羅森博格在 60、70 年代時提出了一個交流方法:非暴力溝通

他給予了我們一些「避免激烈紛爭」的溝通技巧和方式,如果你也有以上困擾,就在這篇文章,和我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是非暴力溝通吧!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或稱非暴力交流(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縮寫 NVC)是由馬歇爾·羅森博格提出的交流方法。他是一套技巧,目標是在對話中,透過滿足彼此需求的方式,來進行溝通。

非暴力溝通以正統的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羅森博格認為大多的衝突都是來源於「我們對彼此的需求有誤解」而生的。

並且在已經誤會的情況下,使用「暴力」的方式溝通,也就是會讓對方生氣、難過、內疚的話語來交流,使得雙方關注點從需求上轉移,變得很難坦率地向對方表達需求,導致衝突越演越烈。

很難理解的話,我們可以來看個例子:

爸爸:「我今天有個會議,馬上要出門,順便送你去補習班。你現在就放下手機去把東西收一收。」

過了十分鐘後,爸爸發現孩子不僅沒有收拾書包,還繼續坐著在打電動。

爸爸:「你在幹嘛啊?你為什麼還在玩手機?我剛就跟你講我要開會,手機立刻給我收起來!」

兒子:「等一下啦!我又不是不收,等一下就會去了啦!」

上面的對話,就是一個典型暴力溝通的例子。爸爸在這段對話中沒說出口的,是工作上需要維持專業,跟人家有約不能遲到的需求,以及自己出門後家裡就沒有大人顧孩子了,自己會擔心,所以需要先把兒子安頓好的需求。

而兒子沒說出口的,是他已經和同學進入傳說對決,擅自中離可能會被同學罵或討厭,兒子有維持同儕關係的需求。

但在以上的情境中,爸爸看見兒子一動不動,因為時間壓力著急就發了火,而兒子也因為爸爸發火,又不敢隨便離開遊戲,只能也對爸爸吼回去,且不敢放下手機。

但這個行為在爸爸眼中看來,大概率只會更生氣。

非暴力溝通的宗旨,就是讓彼此在對話中,能夠清楚坦率的說出各自的需求,讓上面這種越吵越兇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非暴力溝通怎麼做?四步驟讓彼此冷靜溝通

羅森博格把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拆解成四個步驟,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下面我們分段來細看這四個步驟具體怎麼進行吧!

步驟一、觀察

觀察的意思,就是在溝通的最開始時,以觀察到的「事實」取代看法(或是評價),以此來開啟對話。

但老實說,這步驟在我們培訓玩伴及營隊現場時,發現是最困難,也最需要練習的一步。但反之,這個步驟有做好,基本上就能降低絕大部分鬧的互飆惡言的情況發生。

事實與看法的差異是什麼呢?事實是僅透過觀察而能得到的結論,例如眼睛看到的、鼻子聞到的、手摸到的等等。例如我看到一隻企鵝,走路搖搖晃晃的。

或是這些句子能被證明是真的還是假的,例如 Apple 是位於美國的一間企業。這些都屬於事實。

看法則是表達出自己的信念、感覺、評價,通常是說話這人的主觀判定,無法也無需證明真假。例如我看到一隻企鵝,他走路的樣子看起來好笨。像「笨」這個看法,就是完全的主觀認定了。

為什麼要這麼做?

通常在溝通時,如果最開始的對話從看法開始,我們很容易主觀的解讀對方的行為或想法。例如看到一個孩子伸手敲了另一個孩子的頭一下,這時如果對孩子說:「你怎麼可以隨便就打別人?」這樣的「主觀判斷」就可能誤會了孩子的意思。

孩子們可能認為這是玩耍的一種,或是正透過像「打」的動作討論一些事情。在這種情況下,當孩子聽到大人未經確認且並非事實的選詞:「隨便」、「打人」,是很有可能產生生氣或委屈的情緒的,進而讓溝通變得困難。

「你都沒有問我為什麼這麼做就曲解了我的意思,我為什麼要好好跟你講話,甚至聽你罵我?」

回到觀察的定義和做法,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可以向孩子這麼說:「我看到你剛才對著另一個人的頭,做了類似打或是敲的動作。」或者是:「我看到你剛才伸手,對別人的頭敲了還是打了一下,我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陳述事實,能夠讓彼此的對話不那麼快地掉進「我覺得你這樣很糟」、「我認為你在攻擊我」的負面情境裡,也可以降低各種因為誤解,而有的負面情緒的產生。

練習看看吧!

大家可以試著判斷看看以下的句子,分別是判斷觀察還是看法,以及是哪幾個選詞,讓句子變成了看法。

  1. 「小花每次都不洗澡。」v.s.「小花連續三天沒有洗澡。」
  2. 「蝦蝦剛才跟媽媽吵架時很兇。」v.s.「蝦蝦剛才用很大的音量跟媽媽說話。」
  3. 「蔡蔡經常穿粉紅色的衣服。」v.s.「蔡蔡很娘,喜歡粉紅色。」
  4. 「鹹酥雞是油炸食品。」v.s.「鹹酥雞很香。」
  5. 「校長的話太多了。」v.s.「校長今天演講講了 30 分鐘。」

可以注意的地方

看法的形成,通常都是經過「大腦重新詮釋」的內容。但許多時候,我們的大腦會無意識的,在看到事件後,馬上連結到過往經驗,並快速的做出看法或評價。

所以在練習觀察時,我們自己操作起來的經驗,是會需要稍微冷靜個三秒鐘(如果三秒對你來說不夠的話,就再延長吧!)

然後也可以試著在日常針對各式各樣的情境,或是看新聞時,練習判斷這些是事實還是看法。客觀與中立除了在對話時為我們帶來幫助外,也是很好的,練習獨立思考和媒體釋讀的方法。

步驟二、感受

感受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在事件中產生的情緒,或者說心情。但是我們經常會混淆感受和看法的差別。這邊舉個例子,老婆有天發現老公 11 點後才回家,還喝醉了,這時她可能會說出以下的話:

「你這麼晚回來還喝醉,你不知道我會很擔心嗎?」

「你明明可以先打給我跟我報備,我覺得你根本沒有把我放在心上!」

而這兩句話,都不是情緒或感受,其實都是看法。真正的感受,老婆需要準確的說出「我覺得難過。」或是其他例如生氣、難過、焦慮……等感受。感受是最純粹,不需要經過大腦轉譯的「情緒」。

表達情緒和感受對許多人來說,其實是困難的,因為我們的生長環境很少鼓勵大家說出情緒,大家不會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說出開心、快樂、幸福的感受,更不鼓勵對外表達悲傷、生氣、嫉妒等情緒。

大家可能會經常聽到例如,你心情好不好是你家的事、表達情緒會顯得我們很脆弱、不帶著情緒到工作中是一種專業……等等。

但其實,情緒不會因為我們否定、逃避他就不存在。在非暴力溝通裡,表達情緒絕對不代表自己不夠專業或軟弱,我們只是真實、誠實的辨識出情緒,並告訴對方:「我正在生氣。」、「我正在緊張。」

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們在溝通時經常會忽略感受,直接跳到請求。例如直接跟對方說,你下次可不可以早點回家或先跟我報備?卻沒有告訴對方自己提出這樣的請求,其實是來自於自己會緊張和擔心對方。

這些被忽略的感受一旦沒有說出口,在對話的當下,對方是非常難知曉,我們為什麼要提出這種請求的。

甚至有時這種請求因為在情緒上頭,帶了一些命令和攻擊性:「你再這樣下次就不要回來了!」、「讓你打個電話很難嗎?和朋友約喝酒都會記得,打電話回家卻永遠記不得!」這些話往往只會令雙方更受傷。

說出感受,不僅能讓對方了解自己說這些話的背後原因,降低誤解,也可以讓對方感受到「其實我也只是個平凡人,我也會有開心和難過。」這種「原來我們一樣」能讓彼此卸下心防。

在和孩子對話時,孩子會感覺到,原來爸爸媽媽跟我一樣都是人,會開心難過;在和愛人對話時,對方會感受到,原來你是這麼想的,原來你在乎我。

甚至在公司時,提出感受並不一定會讓人感受到軟弱,反而可能讓對方覺得,原來你也和我一樣有情緒,但你的工作能力能夠讓你不因情緒做出錯誤決策,進而轉為欣賞。

練習看看吧!

情緒的辨識如果平常很少練習時,很容易說出各種觀點,而非感受。你可以練習看看,辨識自己在每個事件當下的情緒,我們將「感受」收斂,通常名詞一個名詞即能包含一種情緒,試著用這些名詞,形容自己在事件當下的感受。

當然,一個事件裡可能也會產生不只一種感受。不過練習的目的,不在於要精準的說出每一種感受,而是試著學習「辨識」情緒,了解「原來我現在是在生氣 / 開心 / 難過……。」

  1. 成就類(自信、感動、滿足、成就感)
  2. 羞愧類(羞愧、尷尬)
  3. 恐懼類(緊張、不知所措、挫折、絕望、害怕、擔心)
  4. 難過類(難過、沮喪、無奈、委屈、內疚)
  5. 快樂類(放鬆、興奮、平靜、開心)
  6. 期待類(期待、可惜、羨慕、無聊)
  7. 驚訝類(懷疑、驚訝)
  8. 生氣類(生氣、厭惡、煩躁)
(玩轉早期做的情緒臉譜,方便孩子練習指認、辨識。)

可以注意的地方

有時我們會和接觸過的爸爸媽媽和孩子說,情緒需要流動

「流動」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但通常能夠理解並實作後,大家會發現,當情緒流動了,很多感受也就解開了。

說出口,是讓情緒流動的一種方法,因為他代表的是,我在這個當下「承認」我正在經歷這個情緒。

這些即使我們不太想承認卻真實存在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如果我們應對他的方式是壓抑,就很像在心裡的房子裡不斷囤積垃圾。

「嘿!你要壓抑!不開心也要吞回去!」這些不健康的垃圾情緒在我們心裡只進不出,最終會使我們變得不快樂、或在某天迎來情緒大爆發。

然而說出口,就像是在垃圾出現時,試圖把它拋出去。「我真的很不開心」、「我很焦慮」。讓情緒流動,自己也會好受很多。

尤其是面對家人和愛人,或者是面對孩子時,因為彼此相愛,「所以其實你是有權利,好好把自己的情緒說出口的。」

步驟三、需要

在非暴力溝通裡,需要,代表的是「沒有被滿足的真實渴望。」這個真實渴望,或者說需要,是相對於想要而存在的。

舉一個大家能快速明白的例子,家中的洗衣機壞了要買新的,是需要;即使手機沒壞也想換成最新的 iPhone,是想要。

回到兒子滑手機的情境裡,爸爸第一次向兒子提出要求,兒子選擇繼續滑手機,爸爸生氣後對兒子大聲斥責:「你現在給我把手機放下!」試想一下,這是需要還是想要呢?

其實今天換個故事和情境,只要出現類似兒子忽視爸爸的請求的舉動時,爸爸都會生氣並爆炸。

所以這些事件,滑手機也好睡過頭也好不洗澡也好,其實都是在事件當下,爸爸「想要」兒子完成的事情。

結合前面的情緒,爸爸的這個生氣,通常出現在兒子忽視爸爸請求之後。

也就是說,爸爸的真實需要,藏在這個事件與情緒的夾縫當中。其實爸爸的真實渴望,是兒子對爸爸的「尊重」。

「我希望你尊重我說的話,這些事對我來說很重要,而不是裝作沒聽到,或是根本不放在心上。那讓我感到不被尊重。」

為什麼要這麼做?

表達出需要,其實是一種更為積極、正向的表達方式。他取代的是負面的批評和責備。

「我希望你尊重我,把我說的話聽進去。」

「跟你講什麼都不聽,以後你怎麼樣我不管你了!」

其實兩者想表達的需求都是尊重,但以批評、辱罵甚至冷暴力來表達這些需求,通常只會將對話推向糟糕的狀態。

我們前面說到,在非暴力溝通裡,第一步驟是辨識「客觀發生的事實」,第二步驟是「發現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代表的是,自己正因為某個事件,產生了某種感受,而促使這一切發生的,就是我們還沒被滿足的真實需要。

批評和責備,是將自己的需求以「這是你的錯」的方式來轉化,例如「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其實想滿足的是自己被尊重的需求。

「你總是把跟朋友喝酒放第一順位!」其實想滿足的是自己被陪伴的需求。

然而我們會經常忘記,其實這些「需求」是我們這個個體需要的,我們提出溝通,就是希望對方配合我們。

比起用責備批評將對方推得更遠,引起不滿和紛爭,釐清自己真正的需求並表達,更能讓對方理解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練習看看吧!

同樣的,我們歸納收整後,理出了 9 種人類真實的需要。和感受一樣,需要的辨識需要一點練習。

你可以試著將已發生過,或是過去曾有過的爭執來做歸類和辨識,將這些事件表面的想要撇開,挖掘出真正的需要。

  1. 選擇、自主、自由
  2. 玩耍、找樂子
  3. 休息、放鬆
  4. 被尊重、重視、關注
  5. 幫助支持
  6. 社群朋友、歸屬感
  7. 安全感、信任
  8. 付出、分享
  9. 傾聽、被理解
玩轉學校-非暴力溝通-人類需要
(有些會再分類到 16 種,但據玩轉的經驗,以上 9 種就能應付大多情境了。)

可以注意的地方

需要的釐清需要練習,但比起事實和感受,這步驟也要求雙方有更多的核對和討論。

在事實中,我自己說出一項看見的事實,對方會回覆這在他認知中,我的說法是不是對的;在感受中,我自己提出我的感受,對方可能會表達感受(也可能不會)。

但在需要中,我釐清了自己真正需求的同時,也可以和對方確認,讓對方也釐清他真正的需要是什麼,當兩方的需要都被攤開來談時,就能進一步找出彼此都開心、合用的解決方法。

例如爸爸希望兒子尊重自己,兒子滑手機是滿足玩耍、找樂子的需要,雙方因為了解了對方的需要,除了更知道彼此在想什麼外,也能思考接下來應該怎麼調整,找到彼此都喜歡的做法。

「原來不把遊戲停下來,會讓爸爸覺得我不尊重他,其實我沒有這個想法,那我可以怎麼做?」

「原來兒子打遊戲是爲了休息和放鬆。我該怎麼讓他知道我不反對他休息,但不要在該出門的時候手還停不下來?」

步驟四、請求

最後一個步驟,則是明確的請求。在需要時,我們已經開始思考「原來這是他的需要,那我可以怎麼調整……。」

在請求的步驟中,就是把希望對方做的事說出口,以及來回溝通這個方案的可行性。

我們可以試著,根據你的感受和需要,清楚的提出請求。在觀察許多家長和孩子互動,或是一些紛爭現場時,會發現大家在溝通時,經常會忽略這一點。

例如抱怨完小孩、抱怨完伴侶,最後卻沒說清楚希望對方怎麼做,甚至是將「該怎麼做」這件事丟給對方去想。

不清楚的請求:「不准再這樣跟朋友喝酒,這麼晚回家了。」

清楚的請求:「我希望你以後在開始喝酒前,知道當天會超過 9 點才能到家,就先給我打電話。」


不清楚的請求:「我下次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不要再找藉口拖拖拉拉,聽到沒?」

清楚的請求:「你可以打遊戲放鬆,但下次你要玩之前記得先看時間,出門前 10 分鐘關不掉遊戲,就別打那一局。」

為什麼要這麼做?

請求,來自於自己的感受與需要,所以當我們前面的溝通都到位時,這時提出的請求,對方就能清楚的理解到前因後果,以及他如果繼續不改變,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

例如會讓你持續悲傷、或是下次再發生類似事件時還是會生氣,等等。

我們可以從這一串脈絡中感受到一件事,請求和命令最大的差別,在於請求來自於「我產生了情緒,因此我有這份需要」,且我提出希望對方可以怎麼做。

我們釐清了這份感受、需要和請求,是出自於我這個個體,並且在和對方討論可能性。但在命令語句中,則忽略了這些東西。

「你現在給我把手機收起來!」這句話裡包含的,只有強制的要求,對方不清楚你為什麼丟出這麼強勢的要求。

也需要藉由提高的音量、激動的手勢等行為感受到你很生氣,且在這個命令的語句中,雙方缺乏溝通、討論的空間。

回到非暴力溝通的定義,我們希望在溝通中可以消除的,就是這種誤會和猜測。

當許多東西沒有清楚的被釐清、被說出口時,我們往往需要不斷地用大腦猜對方在想什麼,還經常猜錯。

而猜錯的下場就是,猜錯的一方很沮喪,被猜錯的一方很不開心,溝通往往很難有一個好的結果。

練習看看吧!

表達請求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對方知道該怎麼做,以及不讓這句話聽起來像個命令。

首先,我們可以練習把希望對方做的事情,用人事時地物清楚的表達。我希望什麼時候,什麼情境,你可以做些什麼。讓對方知道我們具體希望他怎麼做。

再來,在請求的句型裡,通常最後都會有一句「你覺得呢?」這句話有點像開啟持續對話的鑰匙,雖然這是自己的請求,但我們同時也保持開放空間,讓對方有機會跟我們討論可能性。

舉個情境,老公覺得老婆經常花錢買一堆用不到的東西,他希望她不要再這樣亂買把家裡塞爆了。

沒有溝通空間的請求會是:「你下次不要再亂買東西了。」

有溝通空間的請求,可能會是這樣:「我希望你可以先把家裡整個整理一遍,弄清楚我們家都有些什麼東西,再決定我們需要什麼,避免買重複或不需要的東西回來,佔空間也浪費錢。當然,我可以幫你一起整理,你覺得呢?」

可以注意的地方

「你覺得呢?」雖然給予對方選擇性和可能,但我們有時會遇到一些情境,尤其是和孩子溝通時。

我們希望孩子早點睡覺,不然隔天起不來,自己和孩子都會很累。但孩子就是不想睡,這時「有選擇」可能不見得是好事。

在這種情境下,有些家長會認為,可以讓孩子晚睡。他需要練習承擔自然後果,累了學習不好、被老師罵是孩子做出的選擇該承受的後果。

但這是不是好作法,因人而異。玩轉我們自己在討論這題時,其實也認同非暴力溝通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因此偶爾的命令搭配大多數時候使用非暴力溝通,也是一種好選擇。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說是避免誤會讓爭吵發生,但更深的,其實就是讓相愛的彼此心可以更靠近,而不會被誤會和並不一定是事實的言語所傷害。

當我們在生活中多數用非暴力溝通和孩子溝通時,其實無形間就累積了許多的信任和好感情。

這些信任和「情感存款」,就能在需要對方完全遵守規則,或使用命令時,對方也因為這些情感和過去的信任,比較願意遵守、答應這些要求。

或是也可以將「你覺得呢?」改成有限制的選擇,例如我們希望孩子關掉手機上床睡覺,將你覺得呢,改成:「你可以在 9 點或 9 點半關掉手機並洗澡睡覺,你想要哪一個?」

這兩個答案都是我們大人能接受的可能,讓孩子有選擇機會,卻又不違背自己的底線。

非暴力溝通隱藏的步驟零:重整內心

非暴力溝通是一個溝通時可以用的工具,但回到日常生活,我們經常很難真正的落實使用,往往在事件當下,還是不小心掉回以前的暴力溝通裡:「你又來了!」、「你真的講不聽欸!」

所以在進行這個非暴力溝通前,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零:重整自己的內心狀態。

事件的當下其實我們的情緒早已被快速觸發,大多時候我們並不能控制這些情緒的到來,因此避免陷入「我好氣!我要現在去罵他!」的情境裡,我們需要先給自己一個心靈空間。

深呼吸、先去旁邊冷靜都可以,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幫助自己內建這樣的想法:我們是家人 / 愛人,他這麼做不是想傷害我,讓我受傷的。我們可以聊一聊,理解彼此是怎麼想的。

玩轉學校-非暴力溝通,保持平靜的內心

但如果從事件發生的一開始,就深深的覺得對方「一定是在傷害我才會這麼做」,這種情況可能代表彼此的關係曾有裂痕。或是有很沈重的議題卡在自己或對方身上,又或是彼此關係累積的信任感和愛不夠。

這時回頭審視關係,或是尋求更專業的幫忙,或許才會是能幫上忙的作法。

另外玩轉也想說,其實工具用的好、用的不好都不是重點。我們相信,會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一定都抱著一顆希望親子、親密關係越來越好的心,而這份心意,遠比工具用的怎麼樣要來得重要的多。

即使一開始還是會抱著主觀想法,或是辨識不出真正的情緒,或是分不出自己真實的需求,也都沒關係。

因為這項工具,我們自己也是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練習,從辨識到使用,甚至到帶著家人一起用,都是一趟不容易的旅程。

更重要的是,在嘗試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中,那份「你不是我的敵人,你是我的家人」的心意,一定會在無形之中,好好傳達給對方的。

非暴力溝通在日常中的範例

在上面的內容裡,我們將對話和說明放在一起,如果好奇一般溝通和非暴力溝通的差別,可以看這章節的內容,透過對話了解兩者間的差別。

這次我們換個故事情境,女兒在家中經常從房間、廁所、書房出來後燈都沒有關,媽媽跟女兒說了很多次後,女兒還是會沒有關燈。

一般溝通

媽媽:「剛剛是不是你在廁所?為什麼又不關燈!家裡的燈每次都是你不關,你是不是故意的?」

女兒:「我哪有故意不關燈啊?就算剛剛是我,有時候也是哥哥沒關燈啊,你每次都罵我,你就是偏心哥哥!」

媽媽:「我哪有偏心?我讓你做牙套買衣服,你哥我都很少買什麼給他,你怎麼可以說我偏心?」

女兒:「但你就常常罵我啊,你看,你現在不也在說我讓你花很多錢,哥哥比較好養嗎?」

在一般溝通裡,因為媽媽一開口就用指責的方式來強調「女兒不關燈」這件事,且在句子中加入了主觀感受,包括「都是你不關」、「故意」。

並且在句子中,媽媽並沒有交代情緒,以及希望女兒關燈的真實需要。

在一般溝通中因為很多資訊被忽略,且因為一開始媽媽的主觀感受造成的誤會,使女兒情緒被挑起,到後來雙方早已不是在討論關不關燈這一個問題。

而是上升到「媽媽不夠愛女兒,偏心哥哥」的層級。作為並沒有偏心的媽媽來說,聽到女兒這麼說,也會開始委屈、不開心。

玩轉學校-非暴力溝通,暴力溝通使親子關係變差

非暴力溝通

媽媽:「我注意到你是最後從廁所出來的,且燈沒有關。因為之前也發生過,所以這件事讓我有點煩躁。」

女兒:「我只是覺得還會有下一個人要用,這樣他就不用開開關關了……這很嚴重嗎?」

媽媽:「其實問題不在開關燈,只是我之前講過讓你關燈,你沒有聽,我就會猜你是不是沒在聽我講話,這讓我覺得不被尊重……。我想知道你不關燈是有什麼原因嗎?」

女兒:「喔……其實最開始只是發現哥跟爸爸早上起來迷迷糊糊的,常會沒開廁所的燈,我又都比較早起,就盡量在他們起床前讓燈是亮著的,但久而久之就變成習慣,其他房間的燈也都不關了……。」

媽媽:「謝謝你告訴我,所以你不是不尊重媽媽,不想聽我講話,同時你這麼做的原因,也是出自於關心家人,對嗎?」

女兒:「對……我沒想過媽媽你會這樣想。」

媽媽:「好沒關係,那我希望你可以幫我養成習慣,除了廁所的燈,其他房間裡面沒有人,你又是最後出來的時候,燈要記得關好嗎?不然很浪費電,你覺得這樣行嗎?」

女兒:「好!我下次會記得,如果我又忘記了,媽媽你再提醒我!」

在非暴力溝通的版本裡,我們可以發現媽媽將四個步驟融合在了對話當中,包括主觀事實、表達感受、釐清需求以及清楚請求。

雖然對話比一般溝通要費時,但可以讓雙方在一個和平的情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同時女兒也可以藉由對話知道,忽略媽媽說的話、當耳邊風有時會讓媽媽覺得受傷;媽媽也可以發現,原來以為是壞習慣或懶惰的「不關燈」,背後其實飽含了女兒對家人的體貼。

非暴力溝通好難!我可以怎麼開始?

說了好多非暴力溝通的介紹,以及相關的案例後,你可能還是有困惑:

「難道每次都要說,我有一個 OOO 的需要、我請求你 OOO 嗎?這好奇怪,好不像我們平常會說的話。」

「概念我都懂了,但真要實戰時,面對家人或孩子,我就是不知道怎麼開始……。」

我們將這些概念收斂的更生活化一點,希望也可以幫助你比較順利的進入非暴力溝通,包含了前期的心理建設,以及可以直接套用的語句,讓你對非暴力溝通可以更快上手。

一、平時就要先建立的心法和行動

事件往往是來的又快又急,要能在發生事件、情緒飽滿的當下還能穩住自己好好溝通,當然不能只仰賴當下的臨場反應。

因此平時針對家人、愛人和孩子時,就需要先幫助自己以及對方建立觀念:堅守信用,並尊重對方擁有自主權。

信任,是維繫感情的重要基礎,試想一個總是違背自己承諾的人,再怎麼和對方溝通,也很難讓對方相信自己吧?

而自主權,則更多發生在親子和伴侶關係上。有時候我們會因為關心或擔心,而越過「自主權」這條界線。每個人生來都有為自己做主的權利,也需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例如總是認為孩子年紀還小什麼都不懂,就擅自幫孩子決定好每一件事;或是認為太太在家帶小孩沒有工作,因此沒有用錢的決定權等等。

如果一開始就無法抱持「讓對方擁有自己的自主權」時,我們很容易就會用責備和命令來取代溝通。

二、重整內心的步驟零

這點雖然前面已經說過了,但因為是技法外相當重要的心法,也可以說是一切的開始,所以在這邊還是再次強調。開始一切的溝通技巧前,先讓自己的內心有基本的穩定是相當重要的。

當然,穩定並非「不可以擁有情緒」,我們擁有情緒再正常不過。這裏指的穩定,是我們不讓自己一下就進入到指責、崩潰的情境裡。事件發生的當下,我們可能會有一些話溜到嘴邊,通常大多是很傷人的。

這個步驟零就像是幫這些即將衝出口的話踩剎車,當我們了解非暴力溝通後,我們會學習怎麼去辨別誤會和情緒用語,穩定指的就是,當發現自己的腦中開始出現一些惡毒的話時,我們能夠停下,並且知道:

「這些是我的氣話,我並不是想要攻擊他,把他當成我的敵人,這些也不是我的真心話。」

然後緩口氣,再來開始進行非暴力溝通。

三、非暴力溝通當下可以用的句型

觀察:具體事實

從五感出發,你可以說:「我看到 / 聽到 / 聞到……。」或是和對方核對自己的觀察:「你有看到 / 聽到 / 聞到……嗎?」

感受:實際感受

你可以說:「這件事讓我感覺到……。」或是在核對對方對這件事的感受時,也可以說:「我猜你現在感覺…..,對嗎?」

需要:真實需求

你可以說:「因為我有一個…..的需要。」或是「因為我需要有……。」和對方核對時可以說:「我猜你的需要是……。」

請求:明確請求

你可以說:「最後,我需要你……。」或是也可以向對方確認:「有沒有什麼是你希望我做的?」

結語

玩轉平時在營隊和孩子互動,或是阿屁的非暴力溝通講座時,我們都會說一句:「當孩子能被大人好好理解和看見的時候,他們真實的需求與模樣就會顯現出來。」其實放到大人身上,也是一樣的。

如果你有孩子,也可以讓孩子試試看參加我們的營隊,除了有機會認識阿屁(笑)之外,也有機會受過訓練的玩伴與孩子互動,讓孩子體驗非暴力溝通的對話情境。或是到官方 LINE 社群,先旁聽一些內容和教養乾貨。

被理解、尊重、接納後,我們會因為信任與安全感,開始能向對方說出自己真正的需要,而不再是用武裝保護自己,不管是冷暴力、斥責或是污辱,這些傷人至深的話語,可能都只是來自於「我們還沒辦法對自己和對方坦承、誠實。」

但其實這都不是我們的本意嘛!比起自責,只要努力向更好的自己邁進就可以了。(拍拍肩)

所以非暴力溝通,雖能解掉許多暴力溝通的情境,但這些從理解到落實,真的沒那麼容易。我們也都還在練習,願大家都能早日找到和家人、愛人之間和平的溝通方法喔~

覺得這篇文章怎麼樣?

停留在星星點擊上就可以評分囉!

平均評分 5 / 5. 票數 2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成為第一個投票的人!

謝謝評分,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可以點擊右方按鈕訂閱我們的電子報喔!

很遺憾這篇文章沒有幫上你的忙...

哪部分不好,給我們一些意見吧!

告訴我們可以如何產出更有幫助的內容

玩轉學校編輯團

玩轉學校編輯團

玩轉學校是台灣創新教育團隊與社會企業,深耕超過 8 年,我們透過遊戲創造的真實情境,深度影響孩子,創造使孩子內心強大且善良的溫暖世代。

玩轉學校是親子天下教育 20+ 國家代表隊的一員,也是獲 B 型企業認可「對世界最好」的團隊。累積深度影響超過 23,000 名孩子。期盼為台灣帶來良善風氣,實踐創新教育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