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阿屁啦!和大家分享一個發生在我們家的故事。那天一回到家,遠遠在一樓就聽到兒子的哭聲,我便快步上樓,看發生了什麼事情。
「哇,怎麼啦?哭得這麼難過!」
「妹妹把你的植物弄斷了啦⋯我一直想保護爸爸植物,可是還是妹妹還是弄斷了⋯」
兒子邊哭邊說,我聽完兒子的敘述後,轉頭看妹妹。妹妹聽見哥哥的哭聲和哥哥的表示後,繼續用一副「蛤?」的表情看著我們。我便和妹妹這樣說。
「妹妹,你把爸爸心愛的植物整支弄斷了!之後可以好好對待植物嗎?」
妹妹聽完後,就露出撒嬌的可愛表情,甜甜的說「可以~~~」。身為老爸看著這樣的女兒,真的是瞬間融化。對我來說,這件事這樣就結束了。但與此同時,兒子還是在旁邊掉眼淚。
「啊你還好嗎?爸爸跟妹妹說好了,你怎麼還在哭?」
『爸爸的植物死掉了,好可憐啊⋯嗚嗚嗚⋯我沒有教好妹妹⋯嗚嗚嗚⋯我沒有保護好植物⋯嗚嗚嗚⋯。』
欸!兒子,感覺應該是闖禍的妹妹,或是心痛的爸爸要哭才對吧!但溫柔的兒子代替植物、妹妹還有爸爸,把眼淚都哭完了。
我好氣又好笑的捧著兒子的臉蛋,告訴他,是他溫柔的眼淚,讓爸爸沒這麼難過了。雖然爸爸很愛植物們,但我更愛兩個寶貝孩子們。
發生事件時,別急著對事件本身作反應
我在想,如果在我兩個孩子出生的前幾年,我們親子間、兄妹間沒有積累許多的情感存款,當時這個事件,應該會變成「指責大會」。
可能兒子會說:「是妹妹弄的!不是我!」來推諉責任。
「我不是說很多次了嗎?為什麼又弄我植物!」可能我會和妹妹翻舊帳。
「我是因為怎樣怎樣怎樣,所以怎樣怎樣怎樣」可能妹妹會急著替自己找藉口。
也有可能是我會說:「誰?誰弄的?給我過來!」急著找犯人。
或是孩子們會說:「不是我弄的。」用說謊來逃避責備。
有沒有覺得這些對話很熟悉?在事件發生的當下,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在那個導致崩潰的瞬間(再次為我弄了好久的盆景哀悼) 很容易掉入「刺激—>反應」的循環。
這是人之常情。
用情感存款與安全感與孩子建立信任
為了在這些令人崩潰的瞬間到來時,能有更大的餘裕替彼此喊個暫停,不急著將上面這些指責或會傷人的句子丟向對方,平常更需要累積情感存款,拖長那個「收到刺激馬上就要反應」的秒數。
情感存款的累積有很多種方式,例如經常向家人說我愛你,或是每次爭執時都停下來了解、傾聽對方的想法,對彼此的信任和瞭解越多,存款就能越豐厚。
同時在這些崩潰情境中,最重要的是累積「情緒的安全感」。我們可以用對話或溝通,讓孩子感受到以下幾點「大人的態度」,來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
而這幾點也有層次與先後順序:
- 先讓孩子明白,我可以犯錯
- 清楚地讓孩子知道,就算犯錯,爸媽仍然愛我
- 告訴孩子,犯錯之後只要能負起責任或彌補就好
- 與孩子討論,與其找戰犯或原因,不如想辦法避免下次發生
還是好生氣怎麼辦?父母絕對有權利生氣
最開始育兒時,我也沒辦法總是這麼冷靜的應對孩子產生的各種狀況。生氣、難過、擔心是一定會產生的情緒。
而幫助我和我太太越來越穩定,能在發生事件時更快的穩住自己,回到引導孩子身上,其中一個重要心法,就是接受「身為父母,身為自己,我可以有情緒。」
有時指責和反應會太快到來,往往是我們急著針對事件作反應,在事件當下急著成為好爸爸好媽媽,要告訴孩子他這麼做不好、下次該怎麼做會更好。
但當我們帶著情緒想要嘗試和孩子講道理時往往會有反效果,孩子能夠從大人的表情、語言、肢體等訊號感受到我們在生氣。
爸媽忙著說服自己冷靜並講道理,孩子感受到爸媽的情緒,開始擔心和害怕,甚至像我上面說的,連結到爸媽不愛自己,溝通自然很難有效進行。
所以生氣時,就好好生氣,甚至明白的告訴孩子
「這件事讓我很不開心,我們晚點再來討論這件事。但你要知道,我的生氣是對事不是對你,爸爸還是愛你。」
和孩子從對立關係變成合作關係
越來越穩定後,我們夫妻日常在各種孩子闖禍的瞬間,都會持續向孩子傳達一個訊息:「犯錯沒關係,爸媽仍然愛你。」
孩子擁有安全感後,就能產生勇氣承擔責任,願意承認並為事情負責(孩子能負的責任就是下次記得彼此的約定)然後彼此更加專注在怎麼彌補,以及討論下次怎麼避免。
所以育兒育著育著,會越來越輕鬆,不再跟孩子「官兵追強盜」,上演「測謊情節」,彼此也才能從對立關係,變成合作關係。
啊,希望兒女青春期的時候,面臨課題也更艱鉅的時候,我這些方法還管用(抖)
覺得這篇文章怎麼樣?
停留在星星點擊上就可以評分囉!
平均評分 5 / 5. 票數 2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成為第一個投票的人!
謝謝評分,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可以點擊右方按鈕訂閱我們的電子報喔!
很遺憾這篇文章沒有幫上你的忙...
哪部分不好,給我們一些意見吧!
告訴我們可以如何產出更有幫助的內容